首页 资讯 > 正文

【环球时快讯】云南省选聘首批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 畅通双向任职通道 促进产学研用融合

2023-05-26 22:20:10 来源:云南网

近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首批选聘110名人才到全省110家企业任科技副总、选聘58名人才到22所高校任产业导师,标志着我省推动人才服务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强省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选聘省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旨在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这项人才创新举措有什么重大意义?人才怎么选、如何用?记者采访了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同志以及首批科技副总、产业导师、聘任单位代表。


(资料图)

政策加力 让人才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

一直以来,产业基础薄弱、创新驱动引领作用不明显始终是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去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我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整合人才计划”,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保障。其中,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在出台《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之后,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云南省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选聘实施细则(试行)》,启动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选聘工作,着力破解产学研用融合的痛点问题。

科技副总,指从省内外高校(含高职院校)、科研院所选聘科研人员到省内企业兼任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技术副总、研发副总、技术总监、研发总监、技术中心主任、研发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等技术职务。产业导师,指从省内企业选聘的企业高管、技术专家到省内高校兼任学生指导老师。

这一创新举措畅通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人才交流渠道。政策出台不到2个月,省委人才办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全面摸底,梳理出我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高校的岗位需求,统一面向省内外发布,得到了省内外人才的积极响应。经个人申请、单位审核、专家评审、联合审定、公示公告程序,首批选聘110名人才到企业任科技副总,选聘58名人才到高校任产业导师。

“我们发布的岗位聚焦服务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评审中,综合考虑申报人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合作基础、预期成效等。”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评选结果看,省科技副总、产业导师均集中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电池、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人才层次较高,其中还不乏一些“大院大所”的顶尖人才。数据显示,首批选聘的省科技副总中,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聘任的有30人,人员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等16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家科研院所。

保障到位 让人才活力激发创新潜力

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到岗,如何发挥作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才思路,我省的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实行聘任制,聘期3至5年,每年累计工作不少于3个月。

科技副总主要职责包括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究攻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指导企业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团队)等。产业导师主要职责则包括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动派出单位与高校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张宁教授出任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作为首批聘任的科技副总代表,他说:“选择来到云南,加入云南白药,一方面是因为云南是享誉世界的中药资源宝库,另一方面更吸引我的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创新的人才政策,以及发展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和魄力。”张宁表示,将发挥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拓展平台和渠道,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的健康需求贡献更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人才力量,推动更多高质量、高水平合作项目达成。

“高校聘任产业导师,是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反哺高校、为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赋能的重要途径。”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品事业部首席医学官、中央研究院院长助理王京昆此次出任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产业导师。他表示,作为产业导师,将发挥企业生产经营、资源整合、产业化推广的优势,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参与研究生指导和本专科教育教学,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昆明理工大学聘任了17名产业导师,派出科技副总19人,涉及34家在滇合作企业。该校党委书记唐家华说:“派出去和请进来都凝聚着人才培养的发展力量,都指向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给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较高的人才礼遇和服务。根据现有政策,入选的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符合条件的,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享受高层次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和各项支持举措,并获得“兴滇惠才卡”B卡,在选聘岗位工作期间享受医疗、子女就学等12个方面的人才服务。省外选聘的人才,符合条件的,按照相关政策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最高10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入选科技领军人才或云岭学者的科技副总、产业导师,根据相关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科学家工作室支持,最高支持1000万元。

我省还明确,选聘人才“派出期间”人事及工资关系保留在派出单位,派出人员可按规定或协议取得兼职报酬,享受接收单位同职级人员薪酬待遇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接收单位可按劳务费方式发放相关报酬,不计入派出单位、接收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进一步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省级有关部门,落实支持政策,加大人才项目、科技项目、科研平台等措施支持力度,完善兼职兼薪、职称评聘、科技奖励等激励手段,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让选聘单位真正享受到“人才红利”。

本报记者 郎晶晶

跟评:不拘一格用活人才

郎晶晶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滇之基。自去年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省不断升级人才政策支持,一系列着眼解决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的措施相继出台,启动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选聘工作便是其中一项创新力度较大的措施。

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岗位需求一经发布,便在省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广大人才看到云南引才用才的诚心和决心,积极响应、主动申报。鉴于人才和用人单位积极性较高,省委人才办还对未纳入2023年度省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选聘对象的建立了人才储备库。在首聘仪式上,人才代表、聘任单位代表也对此项创新政策由衷点赞和支持。

此项人才政策好,好在一个“活”字。一方面,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直存在着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究其原因是从事研究的人离市场较远,而在市场里从事经营活动的又苦于缺乏“外脑”支持。出台政策,让科研人员到企业堂堂正正兼任科技副总,让企业的“行家里手”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帮助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双向任职,有利于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让智力优势和市场优势“握手”,激发更大的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云南作为西部省份,在“刚性”引才比较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依托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优厚的人才待遇,选择“柔性”引才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消除了科研人才外出兼职的“后顾之忧”,开辟了企业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新通道,激活了人才建设的“一池春水”。

机制打通、人才到岗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还需完善工作流程、理清重点任务、完善考核机制,引导科技副总当好产业优化升级“新引擎”,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联合攻克关键技术,并在派出单位和聘任单位间搭好沟通交流桥梁,提升现有平台创新能力,新建一批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产业导师当好产才融合的“助力者”,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需求积极参与学科设置、专业调整、教学科研等工作,帮助培养符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相信好机制必将激发新活力。随着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人才活力竞相奔涌,云南的人才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人才“朋友圈”也将越来越大,为产业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