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世界微动态丨大麦上场小麦黄

2023-06-01 20:17:08 来源:农林资讯通

【来源:扬州网_扬州文化】

■许佳荣

眼瞅着芒种一天天近了,待几阵南风刮过后的三五天光景,大麦成熟了。大麦上场小麦黄。顷刻间,麦场时说来就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农谚说,快麦慢秋。麦场不同于秋场,秋天的作物品种虽繁多,但成熟分先后,收割有早迟,挨个来,不用急。麦收却不同,正值盛夏,雨水飘忽不定,稍有迟疑,一年的辛苦就泡了汤。再说季节不等人,麦收后,秋季作物要着急赶慌地移栽。所以,麦场也被称为“双抢”,即抢收抢种。

我未曾进城前的1991年,家里种着10多亩大小麦。麦收前的半个月,我和妻子就开始忙活开了。古镇大邹逢集,我们两口子乘帮船行十几里水路赶去,将叉草的杈子、扬麦的板锨、抢场的扫帚、收割的镰刀、撑船的竹篙,一一更新齐全。待品尝过撒满葱花的馄饨后,打着饱嗝,满意地乘船返回村里。

打麦场是麦收必不可少的“舞台”。上年的打麦场自秋收后便长上了油菜,经过岳父母的劳作,菜籽归菜籽,秸秆归秸秆,腾了出来。场地四周长满了野草,岳父母先是薅草,再将场地平整好,后用水泼洒浸透,撒上陈年的碎麦屑,用碌碡碾压七八遍后打扫干净,这时的打麦场出落得又平整又清爽。

一切准备就绪,麦收开始了。麦子成熟时的天气热度正酣。大伙儿通常避开晌午的大太阳,鸡叫三遍的时候,岳母起来做早饭,做的是平常舍不得吃的糯米糍粑,岳父则忙着磨镰刀,待岳母早饭做好,岳父的镰刀也磨得差不多了。

等我和妻子吃过早饭,已是五更时分。这时,各家各户的田埂上站满了人,大家就像战士们等待着冲锋。当天上露出鱼肚白,才看清了麦垄,不用谁下令,各家便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起先,我割麦还能跟得上趟,后来妻子的割麦速度越来越快,渐渐地把我甩在了后头。一开始,慢一篙子长,后来被甩出半块田长,再后来,我的一畦田还没到头,妻子身轻如燕地开始挥镰收割另一垄麦子追了上来,我越着急速度越慢,握着刀柄的右手生出了两个血泡。

天空中的太阳好似大蒸笼,晒得人脸上火辣辣地疼,汗水顺着脸颊、脖子流淌个不歇,很快,心口处、背脊后、腋窝、大腿根部汗水涔涔,衬衫的前心后背处露出一块块斑斑点点的盐霜。除了眼睛以外,鼻孔里、耳洞间全是灰尘,咳出的唾沫都是黑的。布谷鸟还在一旁凑热闹,“麦黄草枯,麦黄草枯”地叫着,格外让人又躁又热。

好不容易,一垄麦田割到了头,我抬头大口呼吸着田间的新鲜空气,经不住清澈见底的河流引诱,我“扑通”一声跃入河中,刹那间的快感涌入全身,凉凉的河水刺激了我的气管,以致于落下了慢性气管炎的病根。现在,每当气管发炎,我总会想起那忙碌的麦场时。

麦场时如同救火般紧张,脱麦更是容不得片刻的松懈,一个人要当两个人用。撂把、叉草、扬麦,丢了翻耙拿扫帚。场头上,只听见“地老虎”的轰鸣声,只看见农人们与时间赛跑的忙碌身影,彼此间分不清是谁。麦芒戳人的瘙痒、巴掌心的血泡钻心的疼痛,统统抛之脑后,此刻只有一个念头,早点结束这个折磨人的农活。一个麦场时下来,每个人都是又黑又瘦。

这场战役一般需要十天半个月。待颗粒归仓后,打麦场上矗立起一个个蒙古包似的大小不一的麦草垛。草垛间偶尔飞来一群寻找麦粒的麻雀。此情此景,农人们已无暇顾及,因为插秧的农活,火烧火燎地等着他们。

随着时代的变迁,麦场时的人海战术如今已经全部被机械化替代,乡亲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出田野,奔向充满希望的天南海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